當前位置:首頁 » 買化妝品 » 中醫化妝品的發展簡史

中醫化妝品的發展簡史

發布時間: 2021-05-19 09:24:50

㈠ 簡述中醫護理學的發展簡史

中醫護理學的初步形成階段(戰國──東漢時期)

任何一門學科都要有理論作基礎的,雖然我們認為護可能早於醫,因為,原始人生了病,開始並沒有醫葯,只有他的親人照料他、看護他。後來有了醫療活動,但有關護理方面的知識均散在於各醫家的著作中,沒有護理專著。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護理學的基礎
《皇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學典籍,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實為歷代醫家的經驗總結和匯編。全書分《素問》、《靈樞》兩部分。
基本觀點有整體觀、陰陽平衡觀、邪正斗爭觀、重視預防觀。
基本學說有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學說、病因病機學說、診法治則學說等。同時也論述了中醫護理學的理論知識。

《神農本草經》與用葯護理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重要典籍,和《內經》一樣,非一時一人之手筆,大約是秦漢以來許多醫葯學家不斷搜集,直至東漢時期,才最後加工整理成書的。全書共分三卷,共收載葯物365種,其中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根據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為上、中、下三品。
本書概括地講述了君、臣、佐、使的葯物學理論,另外還有葯物的七情合和、四氣五味等理論,對葯物的配伍、組成方劑有具體的指導意義,對臨床護理觀察葯效和毒性反應也有指導價值。
《傷寒雜病論》開創了辨證施護的先河
《傷寒雜病論》是漢代著名醫家張仲景所著。
張仲景繼承了《黃帝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以六經論傷寒,以臟腑論雜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葯在內的辨證論治原則,使祖國醫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僅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也為臨床辨證施護開了先河。本書強調服葯護理、飲食護理對疾病的作用,並創建一些護理技術。

華佗-醫療體育的奠基人
華佗是我國後漢時期的名醫,精通內、外、婦、兒、針灸等,以外科著稱。首創麻沸散,創編了「五禽戲」。其在古代氣功導引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猿、熊、鳥等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編了一套保健體操,名叫「五禽戲」,使頭、身、腰、四肢等各個關節都得到活動。認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得使極耳,動搖則谷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不朽也」。五禽戲對後世的影響是將體育與醫療護理結合起來,在養生康復、體育鍛煉以及中國體育史的發展上都有重大意義。所以,我們稱華佗為醫療體育的奠基人。

可見戰國至秦漢時期,是我國中醫護理學的初步形成時期,《黃帝內經》標志著祖國醫學基本理論的形成,同時也奠定了護理學的理論基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問世,為臨床醫學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也為辨證施護開創了先河。華佗的「五禽戲」創立了我國的醫療體育,為預防保健以及康復護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扁鵲的望聞問切等醫療、護理技術為中醫護理增加了新的內容。以上這些為後世中醫護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㈡ 中葯美容的歷史資料

一、楊玉環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嫵媚動人的名句。
楊貴妃名叫楊玉環,原是唐玄宗兒子壽王的愛妃,她姿色超群,通曉音律,能歌善舞。
唐明皇為得到他兒子的愛妃,選召進宮面授機宜,命她暫時出家當女道士,帶發修行,賜其道號為「太真」。不久便被明皇召入宮中,封之為貴妃。楊玉環入宮後,為了博取明皇的喜愛,便「冶其容,敏其詞,婉姿萬態,以中君意」。她之所以能達到「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是與她善於美容化妝分不開的。
楊貴妃經常使用的化妝品名叫「玉紅膏」,後人又稱之為「楊太真玉紅膏」。
處方為杏仁(去皮)、滑石、輕粉各等分,龍腦、麝香各少許,雞蛋清適量。
調劑方法是先將杏仁、滑石、輕粉研為細末,在籠中蒸過,然後加入龍腦、麝香,用雞蛋清調勻,每日早晨用以敷面。此方中的杏仁含有豐富的脂肪油,有滋潤皮膚的功效;輕粉色白如雪,外敷不僅能使皮膚潔白細嫩,而且能治療多種皮膚疾病,有潤膚潔膚消炎的功效;滑石性極爽滑,質地細膩,外用不僅可吸附皮膚上的刺激物與毒物,而且還可遮蓋皮膚上的雀斑、色素沉著,以及瘢痕等缺陷;龍腦與麝香均為辛香走竄之品,不僅可賦入芳香,而且可改善皮膚局部血液循環與營養狀態,促進色素的吸收,潤澤面容,防止皮膚衰老;雞蛋清質地白凈細膩,含有豐富的卵粘蛋白,不僅可粘合方中的各種成分,而且可增加其對皮膚的粘著性,並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薄膜,起到保溫、保濕、防皺、保護皮膚免受各種外來刺激等功效。據有關文獻記載,該方能「令面紅潤悅澤,旬日後色如紅玉」。
二、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時並州文水人。因其長得美麗異常,所以十四歲時便被唐太宗李世民選入宮中賜封才人。太宗死後,她出宮帶發為尼。後來,李治當了皇帝,又將她召入宮中,成為唐高宗李治的寵妃,不久便被賜封為皇後。高宗死後,她自立為「神聖皇帝」,並改國號為周,因而成為我國古代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之所以能得到兩代皇帝的恩寵,並能在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四十餘年,除了她「富權略,善用人」之外,也與她的天生麗質,善於化妝美容有密切關系。武則天的美容秘方,被收入武則天時期編纂的《新修本草》,名為「天後煉益母草澤面方」。
唐代的《外台秘要》將其題名為「則天大聖皇後煉益母草留顏方」。其方為五月五日采益母草全草,曬干,搗碎為末,用麵粉加水和成團,如雞蛋大,曬干後又放入爐中燒煉,葯的下面先鋪一層炭,上邊還要再覆蓋一層炭,開始用猛火燒約一頓飯的時候,再改用文火煨養一晝夜。這時,益母草即變成白色,把葯取出使之涼透,倒入瓷缽中研成極細的粉末,收貯瓶中,密封不使受潮。每次取益母草灰十兩,加滑石一兩,胭脂一錢,研勻用以揩洗面部。此方中的益母草灰,色白而細膩,《本草拾遺》稱其「入面葯,令人光澤紅潤」,並能治療粉刺;滑石粉性爽滑,並能吸附皮膚表面毒物及各種刺激性物質;胭脂,古代多為脂性胭脂,能使面部皮膚紅潤。武則天由於長期使用這一美容秘方,所以到了四五十歲時仍像二十五六歲的青春少女一樣年輕,她到了八十三歲高齡時,仍然保持著那美麗如玉的容顏。據《新修本草》記載,此方功能在於「駐顏澤面,減少皺紋,長期揩洗,顏面如玉色」。
三、張麗華
陳後主陳叔寶有個愛妃名叫張麗華,為了博得後主的歡心,她千方百計地尋找美容秘方。最後終於在西王母《枕中方》中找到了一個美容秘訣,使用之後,竟然變得美貌無比,從而得到了陳後主的百般寵幸。此方為雞蛋一個,丹砂一兩。調制時先將丹砂研成細末,再在雞蛋上開一小孔,去黃留清,裝入丹砂細末,然後用蠟封固小孔,隨同其它雞蛋一起,讓母雞孵化,待另外雛雞孵出後,取出蠟封雞蛋,除去蛋殼,研細敷面。
據《肘後備急方》載稱:「此蛋粉敷面,令人細嫩光滑,嬌媚異常」。丹砂即硃砂,在這里主要是作為紅色顏料使用。用此方敷面可使面色白里透紅,光滑細膩,不僅可以去除面部等處色素沉著,而且可防止皮膚衰老及皺紋產生。因此方是張麗華經常使用的美容秘方,所以,後人又稱之為「張貴妃面膏」。到了明代時,成祖朱棣博學多才,又對此方作了一些改進,將硃砂改為胭脂,並加入少量鹵砂,在宮中廣為使用,後妃們使用之後,個個容顏如玉,所以,後來此方又獲得了「美人紅」的美稱。
四、慈禧
清朝慈禧太後乃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個十分講究養生美容的女性。據史料記述:慈禧的身體直到晚年都一直保養得很好,特別是臉部,由於保養得法,就是到了六十多歲,仍然紅顏未衰,皺紋很少,光滑白皙。
每天一清早,漱洗完畢後,慈禧就要喝一杯人奶,吃一茶匙珍珠粉,然後躺在床上命太監在她臉上輕輕地塗上一層在春天採摘的鮮桃花浸泡的「花液」,等到十幾分鍾後,再用柔軟的毛巾輕輕抹去。慈禧喜歡吃茯苓餅。據《神農本草經》載稱:「茯苓性平,味甘淡,久服安魂養神,寧心補腦,健脾和胃,潤膚悅顏。」清《桓園錄》有述,慈禧命御廚「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三成茯苓、蓮子肉、桂圓肉、芡實米、山葯來拌勻,蒸熟後,切成餅片。慈禧還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餅,在逢年過節時賞賜群臣。
用過晚膳之後,慈禧又開始了晚間的養顏。她命太監將雞蛋清塗在臉部易生皺紋的地方,直到上床前半小時才用溫水將蛋清洗凈。接著抹上一種用忍冬花蒸餾製成的養顏花液。這種忍冬花液富有收斂性,塗上後能使皮膚毛孔收縮,這樣就把臉上剛才被蛋清綳得很緊的一部分皮膚能重新恢復彈性,同時又能使那些已生成的細小皺紋不再伸長或擴大。
噙含人參,增補元氣。這是慈禧的另一美容之術。機體的生命活動,全賴氣血的相輔相成,氣血調和則精神旺盛,體質強健,容顏嬌美,百病不生。故調理氣血,對女性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慈禧深諳這一養生之道。據《慈禧太後人參底簿》載稱:「自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計三百三十一天,共用噙化人參二斤一兩一錢。即每日一錢,按日包好,天天服用。」據說慈禧能獲壽七十三歲,也是得助於此。

㈢ 中醫現代化的中醫發展簡史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上古黃帝天真聰敏、不懂就學、不恥下問。他常常詢問、求教歧伯等人以去偽存真,但求甚解;對醫術精益求精,與時俱進。黃帝承前啟後,集前人臨床實踐和醫療理論之精髓而著成《黃帝內經》,標志著中醫學從一門實踐醫學,萌發出專業理論。它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解剖、臟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方面,為中醫學開創了理論基礎。它深深地影響了以後歷代醫家在中醫學臨床實踐和醫療理論方面的發展和創新。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是至漢代以前葯物學的總結,共收錄有365種葯用物,進行了分類。以葯性分為寒熱溫涼,以葯味分為酸苦甘咸。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公元145年~219年)「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繼承、發展了前人的理論,著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首次提出了運用「理法方案,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發展了方劑學共363餘方,配方嚴謹,葯味精練,在病因和發病學上提出經絡受邪入臟腑的論點和血瘀、房室、外傷三個學說。同時代名醫華佗(公元141年~208年),他精通於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創用麻沸散,經麻醉後而施行手術,據記載有三種:①剖腹擴創,②刮骨療毒,③腦外科手術。至晉代名醫王叔和(公元210年~285年)著《脈學》十卷,使脈學的方法與理論更加系統化。公元610年,隋代醫學家巢元方主持編撰著成《諸病源侯論》50卷,深入探討了疾病的發病原因。其中論述絛蟲病,認為是吃不熟的肉類所致;患染症與人體的反應體質有關;患傳染病是外界有害物「乘戾之氣」所致;麻瘋病有初、中、晚三期之分等豐富內容,反映了醫學臨床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與提高。唐醫學家孫思邈(公元581年~682年),著成《千金要方》30卷,包括臨床各科、診斷、治療、針灸、食療、預防、衛生等方面,如避瘟方中多用雄黃;硃砂用作消毒葯品;治痢用白頭翁、苦參、黃連等;甲狀腺腫大系久居山區因水源所致;夜盲病人可用動物肝臟治療。首次列出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關於婦、兒病的特殊性論述很詳細,使婦、兒科從內科分離出,成為單獨的學科。《千金翼方》以本草、傷寒、中風、雜病和疼痛等論述更為突出。記載有800多種葯物,對葯物的採集和炮製作了記述,補充了治療方法。也記載了從印度等傳播來的醫學知識,表現出善於吸收和利用世界文化知識的敏銳和膽識。
金元時期,中醫學百家爭鳴,後人稱之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論述有:劉完素(1110-1200年)的「降火益水說」的「寒涼派」,其代表作《素部玄機原病式》;張子和(1156-1228年)的「邪去正安說」的「攻下派」,著有《儒門事親》;李東恆(1180-1251年)的「胃氣為本說」的「補脾派」,著有《脾胃論》;朱丹溪(1281-1358年)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說」的「滋陰派」,著有《局方發揮》。明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歷時27年著成圖文並茂《本草綱目》25卷,載葯1892種,附方11,096條,可謂國之葯典。清代由於瘟病的流行,醫學家對瘟病的學說發展到了新的高度,著有《瘟病條辨》、《溫熱條辨》、《溫熱經緯》、《溫證論治》,對瘟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證論治有了新的、系統的論述,彌補了不足。
1408-1643年間,據史書記載的、大規模的瘟疫病流行共有39次,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以來瘟疫病最嚴重的時期。大規模流行性傳染病的暴發,給醫學界提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嚴峻問題,同時也提供了機遇和條件。明末清初名醫吳又可(1592-1672年)在臨床實踐中仔細觀察個體發病症狀,研究病變規律,在人群中的表現形式,深入分析瘟疫流行特點,進而探討疾病發生或流行的規律,提出了瘟疫病因學上的新觀點「戾氣說」,著成傳染病理論的專著《瘟病論》。吳又可精闢地論述到:「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溫,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然此氣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在既無顯微鏡、也無微生物學說的時代,精闢地指出「戾氣」 存在於自然界但人看不見、聞不到、嗅不出。吳又可觀察到和描述了多種類型的「戾氣」,認識到不同「戾氣」可引起不同種類的瘟疫:「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吳又可總結出瘟疫流行的兩個特點:流行性和散發性。在治療上主張急症急攻,逐邪為首;重視攻下,補瀉兼施;他也曾設想如果有一種治療「戾氣」的特效專一葯,就不必配製方劑。他對瘟疫病的病因、發病症狀、傳變過程、流行、爆發和少數病例的特點,治療原則及用葯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論述,發展了中醫學對流行性傳染病的認識;根據瘟疫病特點把它與傷寒和瘟病截然分開。
中醫對醫學的另一偉大貢獻是(免疫)預防接種。據記載早在16世紀,中醫師就開始使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具體有痘衣法、痘漿法、旱菌法、水苗法。17世紀已推廣至華夏各地。1688年,俄國醫生學習了這種接種方法,後又經俄國傳至土耳其,並於1717年英國醫生在土耳其學會了種痘。此法在英國應用了八十年。在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將其發展為更安全的牛痘接種法。現代中醫學有新的發展與進步,針刺麻醉的進一步研究;靛玉紅的分離提純,它對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有顯著療效。青蒿素的分離、純化、鑒定,它對對間日瘧或惡性瘧疾的特效專一葯治癒率達98%,中醫對人類健康做出了新的貢獻。
中醫學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一是辨證論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與自然界具有統一性,可謂「天人合一」。中醫學持續地進步發展,從直觀的望聞問切,定性和半定量方式,從「手抓配葯」到「稱量制葯」,從幾種上百種葯材,發展到成千上萬種葯用資源,「辨證施治」,對疾病認識的深化精確,對有效與有毒副作用的取捨,發展使用各種醫術醫技治病,發展創造出了各種醫療器械、理論學說。從葯物的外敷內服,刮痧、針灸、按摩,到切癰去腫,整骨夾板,麻醉,刮骨去毒除病。中醫學發展應當繼續開放胸襟,勇於推陳出新;從基礎理論上深入,在技術、實踐上發展、提高、實現中醫現代化。為病患和人類的健康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服務。醫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保障人類持續的健康,而健康的概念應是「一種軀體、精神與社會的完好狀態」。換句話說:中醫學應理直氣壯地深入應用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應用抗生素,使用核磁共振,實施器官移植手術,即應用現代一切先進的理論與科學技術,迎接和探索隨之而來的新問題與新挑戰。

㈣ 中醫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人們觀察周圍生活環境,為了生存通過長期和疾病做斗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在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醫家廣泛吸取了百家之長,為治療疾病所用,產生了大量理論書籍。醫書因不會對統治者統治造成影響而被大量保存,但秦漢時期戰爭和漢朝統治者推行迷信進行思想控制,印刷技術限制,大量醫書失傳。隋唐時期中醫得到了長足發展。宋金元時期由於戰爭醫書又大量失傳,僅《黃帝內經》在宋朝就兩度失傳,後經多方努力在四川找到孤本才得以重新問世。但由於戰爭外傷,脾胃等理論得以長足發展,元明清時期,瘟疫流行,溫病學得到了長足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切下,中醫書籍被重新整理,裝訂,改編,並大量印刷,各國熱愛中醫人士共同努力,中醫理論引入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深入研究,為中醫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現在歐洲許多醫學院都把中醫理論作為必修課。未來中西醫結合治療疾病將是大趨勢,人類最終能戰勝疾病。

㈤ 葯妝的歷史發展

看華夏五千年 解葯妝的前世今生
夏商周:甲骨文中被發現有「疥」「癬」等損美性疾病的記錄
戰國:《山海經》146種葯有12種與美容相關
秦:《皇帝內經》為美容美體奠定理論基礎,其中具體提及了馬膏療法(用馬項下脂肪反復塗摩患處)
漢:《神農本草經》記載關乎「悅澤」、「美色」、「輕身」的葯物100種,並提到美容葯品的獨特劑型——面脂
西晉:《肘後備急方》堪稱中醫美容第一書,載有美容方66條,美容葯物95種
南北朝:《本草經集注》提及報價美容中葯70餘種,並對不少既定美容葯方作出拓展優化
隋唐:《外台秘要方》其中第三十二卷專論美容,含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發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10首,香體熏衣方10首。全書共得美容葯方356方,294味葯。
宋元:《史遼錄》記載以中葯「瓜蔞」調敷於面部的「佛妝」配方,是現代「倒模」美容術的雛形。
明清:《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其中諸如長發香發方、令發不落方、洗頭沐浴方等在海外產生深刻影響。
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皮膚病資深學者Albert Kligman首次提出了葯妝的概念,闡釋葯妝品是「含有葯物成分,介於葯物和化妝品之間的製品」,該概念在西方發達國家被廣泛認可,葯妝以此為基點邁入產業化時代,迅速風靡全球。
21世紀初:國內專業研究就夠證實皮膚對於一般的生化保養品的吸收程度為7%,而中葯保養品的被吸收程度高達13%。 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裡,人們有了皮膚問題時是不會盲目地去商店買各種化妝品回來在家試效果的,而是由皮膚科開出處方,再根據醫生的建議來解決皮膚問題,「葯妝品」也因此誕生。相比於化妝品而言,葯妝品更為細分,其針對性也更強。
事實上,中國古代早就有「葯妝」這個概念,在《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紅玉膜、浮萍膏、面黑令白方、三花除皺液」等就具有相當好的美容效果。為了保證其無刺激性及無毒性,「葯妝品」其組成部分都是精選的各種天然植物的有提取物製成,其好壞主要就是看對植物性情的了解及利用度。
由於祖國醫學的積累,中國中醫葯對植物的開發和利用在世界范圍內遙遙領先,只要我們能非常有效地挖掘和利用這一寶藏,必將開發研製出符合現代生活理念的頂級葯妝產品。
葯妝一詞須從這個字的起源講起。在美國西元1938年法律條文中,為美容品所下的定義是,使用美容品之後,不能對皮膚結構造成任何影響。基於這個觀點,所有用在皮膚上的產品,不能含有葯物對人產生影響。直到西元1961年美國美容化學協會的創始人雷蒙·克里曼,在八零年代推廣葯妝的觀念不遺餘力。
美國這種狹隘的法律觀念,使得某些美容品像是抗頭皮屑劑、防曬乳、防蛀牙軟膏就被視為OTC葯品,就像皮膚科一樣只能用塗的。
有些公司大多與美國紅十字會合作,大力推廣「葯妝」這個概念,將介於化妝品與葯品之間這種歐盟早就合法的葯妝品,像是有除皺效果的產品引進歐洲。
由於葯妝的概念在歐洲不被視為有必要推廣,才不見這趨勢風起雲涌。具有美容效果的范圍應涵蓋「外用」、「防護」概念和「情況良好」等定義。「葯妝」這觀念要是能多加推廣的話,相信立法者會對吹噓不實的產品,投入更多心力去思考,如何界定這些產品。也許一方面隨著產品注冊、通過GMP檢測後製造,以及其他相關費用,稅額會增加;但另外一方面,跟美國的情況很類似,立法者今天在歐洲也許將化妝品以相當的稅額列入為同一類,連皮膚科醫師亞伯·克里曼都不認為,有將葯妝歸於歐盟法律條文之列的必要。98年他在赫爾辛基參加歐洲皮膚科會議就曾這樣表示過。在美國他則大力鼓吹「效能」、「功效」等美容概念,跟歐洲的化妝品廠商、專家學者意見則不謀而合。
葯妝店顧名思義,葯妝店和化妝品商店相比,商品更為全面,除了一般市面上的化妝品之外,還賣各種葯品。但葯品也多以保健品居多,真正意義上的葯物以感冒,腸胃病等常見小病葯物為主。 在歐美國家,葯妝化妝品的市場份額占整個化妝品市場的60%以上。而在中國,盡管化妝品銷售總額數目龐大,但葯妝化妝品市場份額依然很小。中國葯妝市場無論從市場容量還是消費意識看,很像十幾年前的女性美容市場,還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葯妝是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思想,添加功效性成分,針對問題皮膚和敏感皮膚研發的安全性高的化妝品。
時光如梭,容顏易老。人們總是希望肌膚看起來更緊致些,可以不再為面部的皺紋和眼角的魚尾紋苦惱,全球葯妝品市場就在這樣的期盼中快速發展起來。
中國葯妝市場無論從市場容量還是消費意識上看,都很像十幾年前的女性美容市場,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不過,市場規模的擴大自然會引發行業競爭的加劇,企業要想在這市場立足仍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國內葯妝市場,除了進口品牌外,近幾年也出現了不少國內葯妝品牌,且發展勢頭迅猛。高利潤是吸引葯企進入葯妝領域的重要因素。面對我國龐大的市場容量,國內外企業都已紛紛進入我國葯妝市場,未來葯妝市場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行業競爭也日趨激烈,大型葯妝企業間並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葯妝生產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行業發展環境和產品購買者的深入研究。也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葯妝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葯妝行業中的翹楚!

㈥ 中醫美容行業是哪年興起的

參考前瞻 產業研究院《中國美容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中國的美容行業起步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期,發展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隨著美容行業的不斷發展,競爭也十分激烈;如何在行業中脫穎而出,同時不斷吸引消費者,成為了眾多美容企業需要面對的重要發展問題。
中國美容行業是繼房地產、汽車、旅遊、電子通訊之後的五大消費熱點,其日益散發出的誘人前景。目前中國的美容業主要包括整形美容、塑身減肥、美甲、美發、美容化妝品等幾個細分市常從市場整體來看,近幾年來,中國美容行業各個細分市場都出現了持續增長態勢,尤其是以醫學美容為主的整形美容行業以及美容化妝品行業的增幅都較大。
美容行業目前呈高度分散態勢,150萬個左右的企業構成1萬億規模行業,大型供應商渠道覆蓋率無一達到10%;單一門店品牌全國城市覆蓋率無一達到8%;美容專業企業品牌全國市場佔有率無一達到0.5%。

㈦ 中醫的發展史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㈧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8)中醫化妝品的發展簡史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㈨ 中醫美容的發展史

中國醫葯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同樣, 也是美容研究的淵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們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經能研製簡單美容制劑。浩翰的古籍里,有關美容的論述豐富深刻, 其實用方箋也屢見不鮮。自戰國至清末的醫籍、醫著中, 就有增白悅顏、祛斑瑩面、毛發美飾、酒渣粉刺、滅斑除疣、除臭散香6 大類1233 首美容方劑, 269 味中草葯。當然,這些多數是為當時朝廷貴族服務的。本文對古籍中的美容方葯歸納如下。 傳統中醫美容學起源時期,甲骨文已記有「疥」、「疕」、「癬」、「疣」等損美性疾病。
殷紂王時期, 已研製有「塗脂擦粉」, 使用的化妝品———「燕脂」, 能收到「桃花妝」的美容效果。戰國時的《山海經》146 種葯物中, 有12 種與美容有關。
1973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形成於戰國至秦時期的醫葯方劑書,《五十二病方》的內容十分豐富,預防和治療瘢痕的方劑6 個。《養生方》中有3 個長壽方,還有「令人面澤」和「去毛」、「黑發」的專方。 傳統中醫美容學萌芽時期。《黃帝內經》雖為中醫理論巨著, 也為中醫理論提供了理論依據,但也有一些治療美容的方法。如《靈樞·經筋》記載了馬膏療法, 用馬項下脂肪反復塗摩患處, 即將葯物和按摩結合起來的一種美容治療方法。
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了100 種關於「悅澤」、「美色」、「輕身」、使人「頭不白」的美容葯物(上經54 種, 中經27 種, 下經19 種) , 並提到了美容葯品的獨特劑型———面脂。
另外, 漢代2 位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創立的當歸芍葯散治療肝血瘀滯引起的肝斑, 麻子仁丸治療燥熱所致的皮膚粗糙, 豬膚湯潤膚悅顏去皺等方法, 至今仍為後人所沿用; 《華佗神醫秘傳》載美容外用復方10 首, 《華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療的內服、外用方共56 首。 西晉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後備急方》2 本書, 前者是一本哲學名著, 後者是一本醫學名著。其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抱朴子外篇》50 卷中, 而《肘後備急方》以其所刊載的美容方劑之早、之多、之專, 以及所明顯體現出的美學思想, 堪稱中醫美容第一書, 其中記載的美容方有66 條, 應用於美容的葯物有95 種。
南北朝時齊梁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 所載730 種葯物中, 有保健美容中葯70 余種, 而且對《本經》有所發揮, 如藁本, 在《本經》基礎上補充了「可作沐葯面脂」, 這些都被後世廣為應用。南齊龔慶宣整理的《劉涓子鬼遺方》, 也收載了一些美容方劑, 共50 首左右。 初唐醫學家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稱《千金方》各30 卷, 其中較集中論述中醫美容內容的章節有《備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竅病下, 列方81 首;《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臟, 列方56 首;《千金翼方》卷五·婦人一·婦人面葯第五, 列1 論, 39 方;《千金翼方》卷一·葯錄篡要·悅人面第六十三, 列葯9 味,其餘大量內容則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詵撰《食療本草》, 載食葯260 味, 其中有許多美容食物,如「荔枝, 微溫,健氣與顏色」,「蘿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凈肌細」, 豐富了食膳美容的內容。
唐王燾的《外台秘要方》, 其中三十二卷專論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 首, 美眉發方87 首, 澡豆方9 首,口脂方3 首, 美手方3 首, 香體熏衣方10 首, 另有其他美容制劑方法11 首。凡其他各卷方葯主治和用法與美容相關, 並確有美容治療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葯有34 首。其中美發方9 首, 香體方4 首,美手方7 首, 去除面斑方11 首, 保健方3 首。凡原文中指明對頭面損容性相關疾病具有美容治療作用,如治療白癜風方14 首, 香口方9 首, 香體除臭方43首, 除疣方19 首, 除瘢痕方17 首。依此思路, 共得美容方葯兩類356 方, 294 種葯物。總之, 兩晉至唐間, 中醫美容可謂承上啟下全面發展, 不僅初步體系形成, 也為宋元時期的進一步提高,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傳統中醫美容方劑學的拓展時期。中醫書籍汗牛充棟,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問題,清代宮廷美容已達相當高的水平。
兩宋時期在遺留至今的宋代出版了幾部大型方書,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均收載有很多美容方劑。《太平聖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為主, 共列方187 首; 第四十一卷為須發專方,共列「治法白令黑方」、「治眉發須不生諸方」等120 首; 此外, 在其他卷中, 還有治羸瘦、白癜風、針眼、目不明、牙齒黃黑、牙齒脫落、揩齒令白凈、口臭、唇瘡、熱瘡、(各種) 癬、漆瘡、手足皴裂等損美疾病諸方440 余首, 以及各種補益駐顏方240 余首。全書共有美容方劑980餘首。《聖濟總錄》中,僅面體、髭發兩門, 就有處方100 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諸虛門」及其它各門中,也散在收載了許多具有增白駐顏、烏發固齒、延年潤膚作用的美容方劑。
此外,《使遼錄》中,還記載了以中葯「瓜蔞」調敷於面部的「佛妝」配方,與現代所稱之「倒模」美容術是類同的。除此之外,《蘇沈良方》、《洪氏集驗方》、《濟生方》、《類證普濟本事方》、《雞峰普濟方》、《是齋百一選方》、《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載有美容方或法。
金元時期元初許國禎撰《御葯院方》,匯集了金元以前大量宮廷美容用方,如御前洗面葯、皇後洗面葯等,該書還列出多種牙葯,如白牙珍珠散、麝香散等,共計180 余首, 豐富了美容範疇。
明清時期至明代,出現了醫葯學巨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可以說是對美容中葯的一次大總結, 其記載的美容中葯近300 種,功效涉及增白、護膚、祛皺、消斑、去雀斑、烏發、香體、潔齒、悅顏等方面。其方法強調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將中醫美容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明初朱等編的《普濟方》,美容方收載規模空前,按頭面2 大門分21 類, 列方747 首,是集前代之大成者。明胡文煥校刊的《壽養叢書》,收有《香奩潤色》一卷, 這是專為婦女美飾而寫的一本方書,輯錄了大量美容方,美發、白面、玉容、駐顏、白牙、潤唇、美手、香身等各種美飾用化妝品方應有盡有。明著名的外科專著《外科正宗》中,也記載了許多美容診治方法,如治療雀斑內服下容散,外敷玉肌散,面部黑子(痣) 用「灰米膏」治療等。清代美容方劑主要匯萃於清宮檔案之中。
中醫美容學萌芽於秦漢,形成於隋唐,豐富發展於宋明。中醫美容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其美容方劑也是內容浩博的。今天,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對影響身體健康的疾病需要有效的治療,而且對影響人體外在美的因素也需要醫學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深入研究、發掘祖國醫學寶庫中有關美容的瑰寶,更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㈩ 中醫的發展史是什麼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中醫歷史

中醫,即相對西醫而言。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中醫基本不叫中醫這個名字,而是有獨特且內涵豐富的稱謂。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葯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後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葯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葯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熱點內容
女裝城市衣櫃風衣 發布:2021-06-06 09:28:55 瀏覽:942
開縣成鑫珠寶 發布:2021-06-06 09:28:04 瀏覽:302
美國紅酒勛章怎麼樣 發布:2021-06-06 09:27:55 瀏覽:435
綠色禮服配什麼鞋子 發布:2021-06-06 09:27:51 瀏覽:346
綠色的連衣裙搭什麼鞋子好看圖片 發布:2021-06-06 09:27:48 瀏覽:461
雅詩蘭黛化妝品集團 發布:2021-06-06 09:27:01 瀏覽:495
雅詩蘭黛產化妝品圖片及價格 發布:2021-06-06 09:27:00 瀏覽:320
綠色的連衣裙搭什麼鞋子好看嗎 發布:2021-06-06 09:26:39 瀏覽:206
美國紅酒勛章 發布:2021-06-06 09:26:03 瀏覽:472
雅詩蘭黛產化妝品圖片 發布:2021-06-06 09:25:57 瀏覽: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