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买化妆品 » 中医化妆品的发展简史

中医化妆品的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 2021-05-19 09:24:50

㈠ 简述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简史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也”。五禽戏对后世的影响是将体育与医疗护理结合起来,在养生康复、体育锻炼以及中国体育史的发展上都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称华佗为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可见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时期,《黄帝内经》标志着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同时也奠定了护理学的理论基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为临床医学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也为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华佗的“五禽戏”创立了我国的医疗体育,为预防保健以及康复护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扁鹊的望闻问切等医疗、护理技术为中医护理增加了新的内容。以上这些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㈡ 中药美容的历史资料

一、杨玉环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妩媚动人的名句。
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的爱妃,她姿色超群,通晓音律,能歌善舞。
唐明皇为得到他儿子的爱妃,选召进宫面授机宜,命她暂时出家当女道士,带发修行,赐其道号为“太真”。不久便被明皇召入宫中,封之为贵妃。杨玉环入宫后,为了博取明皇的喜爱,便“冶其容,敏其词,婉姿万态,以中君意”。她之所以能达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是与她善于美容化妆分不开的。
杨贵妃经常使用的化妆品名叫“玉红膏”,后人又称之为“杨太真玉红膏”。
处方为杏仁(去皮)、滑石、轻粉各等分,龙脑、麝香各少许,鸡蛋清适量。
调剂方法是先将杏仁、滑石、轻粉研为细末,在笼中蒸过,然后加入龙脑、麝香,用鸡蛋清调匀,每日早晨用以敷面。此方中的杏仁含有丰富的脂肪油,有滋润皮肤的功效;轻粉色白如雪,外敷不仅能使皮肤洁白细嫩,而且能治疗多种皮肤疾病,有润肤洁肤消炎的功效;滑石性极爽滑,质地细腻,外用不仅可吸附皮肤上的刺激物与毒物,而且还可遮盖皮肤上的雀斑、色素沉着,以及瘢痕等缺陷;龙脑与麝香均为辛香走窜之品,不仅可赋入芳香,而且可改善皮肤局部血液循环与营养状态,促进色素的吸收,润泽面容,防止皮肤衰老;鸡蛋清质地白净细腻,含有丰富的卵粘蛋白,不仅可粘合方中的各种成分,而且可增加其对皮肤的粘着性,并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起到保温、保湿、防皱、保护皮肤免受各种外来刺激等功效。据有关文献记载,该方能“令面红润悦泽,旬日后色如红玉”。
二、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唐时并州文水人。因其长得美丽异常,所以十四岁时便被唐太宗李世民选入宫中赐封才人。太宗死后,她出宫带发为尼。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又将她召入宫中,成为唐高宗李治的宠妃,不久便被赐封为皇后。高宗死后,她自立为“神圣皇帝”,并改国号为周,因而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之所以能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并能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四十余年,除了她“富权略,善用人”之外,也与她的天生丽质,善于化妆美容有密切关系。武则天的美容秘方,被收入武则天时期编纂的《新修本草》,名为“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
唐代的《外台秘要》将其题名为“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其方为五月五日采益母草全草,晒干,捣碎为末,用面粉加水和成团,如鸡蛋大,晒干后又放入炉中烧炼,药的下面先铺一层炭,上边还要再覆盖一层炭,开始用猛火烧约一顿饭的时候,再改用文火煨养一昼夜。这时,益母草即变成白色,把药取出使之凉透,倒入瓷钵中研成极细的粉末,收贮瓶中,密封不使受潮。每次取益母草灰十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钱,研匀用以揩洗面部。此方中的益母草灰,色白而细腻,《本草拾遗》称其“入面药,令人光泽红润”,并能治疗粉刺;滑石粉性爽滑,并能吸附皮肤表面毒物及各种刺激性物质;胭脂,古代多为脂性胭脂,能使面部皮肤红润。武则天由于长期使用这一美容秘方,所以到了四五十岁时仍像二十五六岁的青春少女一样年轻,她到了八十三岁高龄时,仍然保持着那美丽如玉的容颜。据《新修本草》记载,此方功能在于“驻颜泽面,减少皱纹,长期揩洗,颜面如玉色”。
三、张丽华
陈后主陈叔宝有个爱妃名叫张丽华,为了博得后主的欢心,她千方百计地寻找美容秘方。最后终于在西王母《枕中方》中找到了一个美容秘诀,使用之后,竟然变得美貌无比,从而得到了陈后主的百般宠幸。此方为鸡蛋一个,丹砂一两。调制时先将丹砂研成细末,再在鸡蛋上开一小孔,去黄留清,装入丹砂细末,然后用蜡封固小孔,随同其它鸡蛋一起,让母鸡孵化,待另外雏鸡孵出后,取出蜡封鸡蛋,除去蛋壳,研细敷面。
据《肘后备急方》载称:“此蛋粉敷面,令人细嫩光滑,娇媚异常”。丹砂即朱砂,在这里主要是作为红色颜料使用。用此方敷面可使面色白里透红,光滑细腻,不仅可以去除面部等处色素沉着,而且可防止皮肤衰老及皱纹产生。因此方是张丽华经常使用的美容秘方,所以,后人又称之为“张贵妃面膏”。到了明代时,成祖朱棣博学多才,又对此方作了一些改进,将朱砂改为胭脂,并加入少量卤砂,在宫中广为使用,后妃们使用之后,个个容颜如玉,所以,后来此方又获得了“美人红”的美称。
四、慈禧
清朝慈禧太后乃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也是一个十分讲究养生美容的女性。据史料记述:慈禧的身体直到晚年都一直保养得很好,特别是脸部,由于保养得法,就是到了六十多岁,仍然红颜未衰,皱纹很少,光滑白皙。
每天一清早,漱洗完毕后,慈禧就要喝一杯人奶,吃一茶匙珍珠粉,然后躺在床上命太监在她脸上轻轻地涂上一层在春天采摘的鲜桃花浸泡的“花液”,等到十几分钟后,再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抹去。慈禧喜欢吃茯苓饼。据《神农本草经》载称:“茯苓性平,味甘淡,久服安魂养神,宁心补脑,健脾和胃,润肤悦颜。”清《桓园录》有述,慈禧命御厨“用七成白粳米,三成白糯米,再加三成茯苓、莲子肉、桂圆肉、芡实米、山药来拌匀,蒸熟后,切成饼片。慈禧还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饼,在逢年过节时赏赐群臣。
用过晚膳之后,慈禧又开始了晚间的养颜。她命太监将鸡蛋清涂在脸部易生皱纹的地方,直到上床前半小时才用温水将蛋清洗净。接着抹上一种用忍冬花蒸馏制成的养颜花液。这种忍冬花液富有收敛性,涂上后能使皮肤毛孔收缩,这样就把脸上刚才被蛋清绷得很紧的一部分皮肤能重新恢复弹性,同时又能使那些已生成的细小皱纹不再伸长或扩大。
噙含人参,增补元气。这是慈禧的另一美容之术。机体的生命活动,全赖气血的相辅相成,气血调和则精神旺盛,体质强健,容颜娇美,百病不生。故调理气血,对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慈禧深谙这一养生之道。据《慈禧太后人参底簿》载称:“自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计三百三十一天,共用噙化人参二斤一两一钱。即每日一钱,按日包好,天天服用。”据说慈禧能获寿七十三岁,也是得助于此。

㈢ 中医现代化的中医发展简史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上古黄帝天真聪敏、不懂就学、不耻下问。他常常询问、求教歧伯等人以去伪存真,但求甚解;对医术精益求精,与时俱进。黄帝承前启后,集前人临床实践和医疗理论之精髓而著成《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从一门实践医学,萌发出专业理论。它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解剖、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方面,为中医学开创了理论基础。它深深地影响了以后历代医家在中医学临床实践和医疗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至汉代以前药物学的总结,共收录有365种药用物,进行了分类。以药性分为寒热温凉,以药味分为酸苦甘咸。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45年~219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继承、发展了前人的理论,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运用“理法方案,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发展了方剂学共363余方,配方严谨,药味精练,在病因和发病学上提出经络受邪入脏腑的论点和血瘀、房室、外伤三个学说。同时代名医华佗(公元141年~208年),他精通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创用麻沸散,经麻醉后而施行手术,据记载有三种:①剖腹扩创,②刮骨疗毒,③脑外科手术。至晋代名医王叔和(公元210年~285年)著《脉学》十卷,使脉学的方法与理论更加系统化。公元610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撰著成《诸病源侯论》50卷,深入探讨了疾病的发病原因。其中论述绦虫病,认为是吃不熟的肉类所致;患染症与人体的反应体质有关;患传染病是外界有害物“乘戾之气”所致;麻疯病有初、中、晚三期之分等丰富内容,反映了医学临床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与提高。唐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年~682年),著成《千金要方》30卷,包括临床各科、诊断、治疗、针灸、食疗、预防、卫生等方面,如避瘟方中多用雄黄;朱砂用作消毒药品;治痢用白头翁、苦参、黄连等;甲状腺肿大系久居山区因水源所致;夜盲病人可用动物肝脏治疗。首次列出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关于妇、儿病的特殊性论述很详细,使妇、儿科从内科分离出,成为单独的学科。《千金翼方》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疼痛等论述更为突出。记载有800多种药物,对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记述,补充了治疗方法。也记载了从印度等传播来的医学知识,表现出善于吸收和利用世界文化知识的敏锐和胆识。
金元时期,中医学百家争鸣,后人称之为“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和论述有:刘完素(1110-1200年)的“降火益水说”的“寒凉派”,其代表作《素部玄机原病式》;张子和(1156-1228年)的“邪去正安说”的“攻下派”,著有《儒门事亲》;李东恒(1180-1251年)的“胃气为本说”的“补脾派”,著有《脾胃论》;朱丹溪(1281-1358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的“滋阴派”,著有《局方发挥》。明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历时27年著成图文并茂《本草纲目》25卷,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可谓国之药典。清代由于瘟病的流行,医学家对瘟病的学说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著有《瘟病条辨》、《温热条辨》、《温热经纬》、《温证论治》,对瘟病的病因、病理、和辨证论治有了新的、系统的论述,弥补了不足。
1408-1643年间,据史书记载的、大规模的瘟疫病流行共有39次,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瘟疫病最严重的时期。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的暴发,给医学界提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和条件。明末清初名医吴又可(1592-1672年)在临床实践中仔细观察个体发病症状,研究病变规律,在人群中的表现形式,深入分析瘟疫流行特点,进而探讨疾病发生或流行的规律,提出了瘟疫病因学上的新观点“戾气说”,著成传染病理论的专著《瘟病论》。吴又可精辟地论述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伤寒与中暑,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然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在既无显微镜、也无微生物学说的时代,精辟地指出“戾气” 存在于自然界但人看不见、闻不到、嗅不出。吴又可观察到和描述了多种类型的“戾气”,认识到不同“戾气”可引起不同种类的瘟疫:“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吴又可总结出瘟疫流行的两个特点:流行性和散发性。在治疗上主张急症急攻,逐邪为首;重视攻下,补泻兼施;他也曾设想如果有一种治疗“戾气”的特效专一药,就不必配制方剂。他对瘟疫病的病因、发病症状、传变过程、流行、爆发和少数病例的特点,治疗原则及用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发展了中医学对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根据瘟疫病特点把它与伤寒和瘟病截然分开。
中医对医学的另一伟大贡献是(免疫)预防接种。据记载早在16世纪,中医师就开始使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具体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菌法、水苗法。17世纪已推广至华夏各地。1688年,俄国医生学习了这种接种方法,后又经俄国传至土耳其,并于1717年英国医生在土耳其学会了种痘。此法在英国应用了八十年。在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将其发展为更安全的牛痘接种法。现代中医学有新的发展与进步,针刺麻醉的进一步研究;靛玉红的分离提纯,它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青蒿素的分离、纯化、鉴定,它对对间日疟或恶性疟疾的特效专一药治愈率达98%,中医对人类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中医学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可谓“天人合一”。中医学持续地进步发展,从直观的望闻问切,定性和半定量方式,从“手抓配药”到“称量制药”,从几种上百种药材,发展到成千上万种药用资源,“辨证施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精确,对有效与有毒副作用的取舍,发展使用各种医术医技治病,发展创造出了各种医疗器械、理论学说。从药物的外敷内服,刮痧、针灸、按摩,到切痈去肿,整骨夹板,麻醉,刮骨去毒除病。中医学发展应当继续开放胸襟,勇于推陈出新;从基础理论上深入,在技术、实践上发展、提高、实现中医现代化。为病患和人类的健康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医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保障人类持续的健康,而健康的概念应是“一种躯体、精神与社会的完好状态”。换句话说:中医学应理直气壮地深入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应用抗生素,使用核磁共振,实施器官移植手术,即应用现代一切先进的理论与科学技术,迎接和探索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㈣ 中医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人们观察周围生活环境,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做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医家广泛吸取了百家之长,为治疗疾病所用,产生了大量理论书籍。医书因不会对统治者统治造成影响而被大量保存,但秦汉时期战争和汉朝统治者推行迷信进行思想控制,印刷技术限制,大量医书失传。隋唐时期中医得到了长足发展。宋金元时期由于战争医书又大量失传,仅《黄帝内经》在宋朝就两度失传,后经多方努力在四川找到孤本才得以重新问世。但由于战争外伤,脾胃等理论得以长足发展,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切下,中医书籍被重新整理,装订,改编,并大量印刷,各国热爱中医人士共同努力,中医理论引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医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现在欧洲许多医学院都把中医理论作为必修课。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将是大趋势,人类最终能战胜疾病。

㈤ 药妆的历史发展

看华夏五千年 解药妆的前世今生
夏商周:甲骨文中被发现有“疥”“癣”等损美性疾病的记录
战国:《山海经》146种药有12种与美容相关
秦:《皇帝内经》为美容美体奠定理论基础,其中具体提及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
汉:《神农本草经》记载关乎“悦泽”、“美色”、“轻身”的药物100种,并提到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
西晋:《肘后备急方》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载有美容方66条,美容药物95种
南北朝:《本草经集注》提及报价美容中药70余种,并对不少既定美容药方作出拓展优化
隋唐:《外台秘要方》其中第三十二卷专论美容,含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发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10首,香体熏衣方10首。全书共得美容药方356方,294味药。
宋元:《史辽录》记载以中药“瓜蒌”调敷于面部的“佛妆”配方,是现代“倒模”美容术的雏形。
明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其中诸如长发香发方、令发不落方、洗头沐浴方等在海外产生深刻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皮肤病资深学者Albert Kligman首次提出了药妆的概念,阐释药妆品是“含有药物成分,介于药物和化妆品之间的制品”,该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被广泛认可,药妆以此为基点迈入产业化时代,迅速风靡全球。
21世纪初:国内专业研究就够证实皮肤对于一般的生化保养品的吸收程度为7%,而中药保养品的被吸收程度高达13%。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里,人们有了皮肤问题时是不会盲目地去商店买各种化妆品回来在家试效果的,而是由皮肤科开出处方,再根据医生的建议来解决皮肤问题,“药妆品”也因此诞生。相比于化妆品而言,药妆品更为细分,其针对性也更强。
事实上,中国古代早就有“药妆”这个概念,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红玉膜、浮萍膏、面黑令白方、三花除皱液”等就具有相当好的美容效果。为了保证其无刺激性及无毒性,“药妆品”其组成部分都是精选的各种天然植物的有提取物制成,其好坏主要就是看对植物性情的了解及利用度。
由于祖国医学的积累,中国中医药对植物的开发和利用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只要我们能非常有效地挖掘和利用这一宝藏,必将开发研制出符合现代生活理念的顶级药妆产品。
药妆一词须从这个字的起源讲起。在美国西元1938年法律条文中,为美容品所下的定义是,使用美容品之后,不能对皮肤结构造成任何影响。基于这个观点,所有用在皮肤上的产品,不能含有药物对人产生影响。直到西元1961年美国美容化学协会的创始人雷蒙·克里曼,在八零年代推广药妆的观念不遗余力。
美国这种狭隘的法律观念,使得某些美容品像是抗头皮屑剂、防晒乳、防蛀牙软膏就被视为OTC药品,就像皮肤科一样只能用涂的。
有些公司大多与美国红十字会合作,大力推广「药妆」这个概念,将介于化妆品与药品之间这种欧盟早就合法的药妆品,像是有除皱效果的产品引进欧洲。
由于药妆的概念在欧洲不被视为有必要推广,才不见这趋势风起云涌。具有美容效果的范围应涵盖「外用」、「防护」概念和「情况良好」等定义。「药妆」这观念要是能多加推广的话,相信立法者会对吹嘘不实的产品,投入更多心力去思考,如何界定这些产品。也许一方面随着产品注册、通过GMP检测后制造,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税额会增加;但另外一方面,跟美国的情况很类似,立法者今天在欧洲也许将化妆品以相当的税额列入为同一类,连皮肤科医师亚伯·克里曼都不认为,有将药妆归于欧盟法律条文之列的必要。98年他在赫尔辛基参加欧洲皮肤科会议就曾这样表示过。在美国他则大力鼓吹「效能」、「功效」等美容概念,跟欧洲的化妆品厂商、专家学者意见则不谋而合。
药妆店顾名思义,药妆店和化妆品商店相比,商品更为全面,除了一般市面上的化妆品之外,还卖各种药品。但药品也多以保健品居多,真正意义上的药物以感冒,肠胃病等常见小病药物为主。 在欧美国家,药妆化妆品的市场份额占整个化妆品市场的60%以上。而在中国,尽管化妆品销售总额数目庞大,但药妆化妆品市场份额依然很小。中国药妆市场无论从市场容量还是消费意识看,很像十几年前的女性美容市场,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药妆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添加功效性成分,针对问题皮肤和敏感皮肤研发的安全性高的化妆品。
时光如梭,容颜易老。人们总是希望肌肤看起来更紧致些,可以不再为面部的皱纹和眼角的鱼尾纹苦恼,全球药妆品市场就在这样的期盼中快速发展起来。
中国药妆市场无论从市场容量还是消费意识上看,都很像十几年前的女性美容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不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自然会引发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在这市场立足仍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国内药妆市场,除了进口品牌外,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国内药妆品牌,且发展势头迅猛。高利润是吸引药企进入药妆领域的重要因素。面对我国庞大的市场容量,国内外企业都已纷纷进入我国药妆市场,未来药妆市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大型药妆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药妆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行业发展环境和产品购买者的深入研究。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药妆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药妆行业中的翘楚!

㈥ 中医美容行业是哪年兴起的

参考前瞻 产业研究院《中国美容服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的美容行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期,发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美容行业的不断发展,竞争也十分激烈;如何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同时不断吸引消费者,成为了众多美容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发展问题。
中国美容行业是继房地产、汽车、旅游、电子通讯之后的五大消费热点,其日益散发出的诱人前景。目前中国的美容业主要包括整形美容、塑身减肥、美甲、美发、美容化妆品等几个细分市常从市场整体来看,近几年来,中国美容行业各个细分市场都出现了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以医学美容为主的整形美容行业以及美容化妆品行业的增幅都较大。
美容行业目前呈高度分散态势,150万个左右的企业构成1万亿规模行业,大型供应商渠道覆盖率无一达到10%;单一门店品牌全国城市覆盖率无一达到8%;美容专业企业品牌全国市场占有率无一达到0.5%。

㈦ 中医的发展史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㈧ 中医的发展历史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

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

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

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8)中医化妆品的发展简史扩展阅读:

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名医:

一、中医的起源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带),与黄帝结盟击败蚩尤。中华儿女将炎帝和黄帝奉为华夏始祖。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

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

二、中医理论的奠定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著有《难经》。开启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方式的医疗里程,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医临床的灵魂

张仲景(约公元150——约公元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四、中医的变革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发明了茵陈蒿治疗黄疸病的方法。

创办了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五禽戏”,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可以说华佗开启了中医临床的重要变革。

五、中医理念的进步

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

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个提出对妇女和儿童单独设科的,(这也是最早的提倡妇女儿童保护意识的)。

他是第一个完整阐述“医德”的人,也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的,第一创建巴豆排毒的,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

六、中医的完善

李时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

考古证今,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11096种。

附药物形态图1100多种,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补充了不足,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学著作。

㈨ 中医美容的发展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同样, 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能研制简单美容制剂。浩翰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 其实用方笺也屡见不鲜。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 就有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6 大类1233 首美容方剂, 269 味中草药。当然,这些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本文对古籍中的美容方药归纳如下。 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疕”、“癣”、“疣”等损美性疾病。
殷纣王时期, 已研制有“涂脂擦粉”, 使用的化妆品———“燕脂”, 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战国时的《山海经》146 种药物中, 有12 种与美容有关。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 个。《养生方》中有3 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传统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 也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 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 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 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上经54 种, 中经27 种, 下经19 种) , 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
另外, 汉代2 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 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 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 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 《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 首, 《华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疗的内服、外用方共56 首。 西晋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2 本书, 前者是一本哲学名著, 后者是一本医学名著。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 卷中, 而《肘后备急方》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 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 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 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 条, 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 种。
南北朝时齐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所载730 种药物中, 有保健美容中药70 余种, 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 如藁本,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沐药面脂”, 这些都被后世广为应用。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 也收载了一些美容方剂, 共50 首左右。 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各30 卷, 其中较集中论述中医美容内容的章节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窍病下, 列方81 首;《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 列方56 首;《千金翼方》卷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 列1 论, 39 方;《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第六十三, 列药9 味,其余大量内容则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 载食药260 味, 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如“荔枝, 微温,健气与颜色”,“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 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
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 其中三十二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 首, 美眉发方87 首, 澡豆方9 首,口脂方3 首, 美手方3 首, 香体熏衣方10 首, 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11 首。凡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 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34 首。其中美发方9 首, 香体方4 首,美手方7 首, 去除面斑方11 首, 保健方3 首。凡原文中指明对头面损容性相关疾病具有美容治疗作用,如治疗白癜风方14 首, 香口方9 首, 香体除臭方43首, 除疣方19 首, 除瘢痕方17 首。依此思路, 共得美容方药两类356 方, 294 种药物。总之, 两晋至唐间, 中医美容可谓承上启下全面发展, 不仅初步体系形成, 也为宋元时期的进一步提高,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统中医美容方剂学的拓展时期。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涉及到了美容问题,清代宫廷美容已达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在遗留至今的宋代出版了几部大型方书,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均收载有很多美容方剂。《太平圣惠方》第四十卷以美容方为主, 共列方187 首; 第四十一卷为须发专方,共列“治法白令黑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等120 首; 此外, 在其他卷中, 还有治羸瘦、白癜风、针眼、目不明、牙齿黄黑、牙齿脱落、揩齿令白净、口臭、唇疮、热疮、(各种) 癣、漆疮、手足皴裂等损美疾病诸方440 余首, 以及各种补益驻颜方240 余首。全书共有美容方剂980余首。《圣济总录》中,仅面体、髭发两门, 就有处方100 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诸虚门”及其它各门中,也散在收载了许多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作用的美容方剂。
此外,《使辽录》中,还记载了以中药“瓜蒌”调敷于面部的“佛妆”配方,与现代所称之“倒模”美容术是类同的。除此之外,《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济生方》、《类证普济本事方》、《鸡峰普济方》、《是斋百一选方》、《魏氏家藏方》等等,都载有美容方或法。
金元时期元初许国祯撰《御药院方》,汇集了金元以前大量宫廷美容用方,如御前洗面药、皇后洗面药等,该书还列出多种牙药,如白牙珍珠散、麝香散等,共计180 余首, 丰富了美容范畴。
明清时期至明代,出现了医药学巨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可以说是对美容中药的一次大总结, 其记载的美容中药近300 种,功效涉及增白、护肤、祛皱、消斑、去雀斑、乌发、香体、洁齿、悦颜等方面。其方法强调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将中医美容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明初朱等编的《普济方》,美容方收载规模空前,按头面2 大门分21 类, 列方747 首,是集前代之大成者。明胡文焕校刊的《寿养丛书》,收有《香奁润色》一卷, 这是专为妇女美饰而写的一本方书,辑录了大量美容方,美发、白面、玉容、驻颜、白牙、润唇、美手、香身等各种美饰用化妆品方应有尽有。明著名的外科专著《外科正宗》中,也记载了许多美容诊治方法,如治疗雀斑内服下容散,外敷玉肌散,面部黑子(痣) 用“灰米膏”治疗等。清代美容方剂主要汇萃于清宫档案之中。
中医美容学萌芽于秦汉,形成于隋唐,丰富发展于宋明。中医美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其美容方剂也是内容浩博的。今天,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需要有效的治疗,而且对影响人体外在美的因素也需要医学提供更多的保障,因此,深入研究、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中有关美容的瑰宝,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㈩ 中医的发展史是什么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中医历史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辨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热点内容
女装城市衣柜风衣 发布:2021-06-06 09:28:55 浏览:942
开县成鑫珠宝 发布:2021-06-06 09:28:04 浏览:302
美国红酒勋章怎么样 发布:2021-06-06 09:27:55 浏览:435
绿色礼服配什么鞋子 发布:2021-06-06 09:27:51 浏览:346
绿色的连衣裙搭什么鞋子好看图片 发布:2021-06-06 09:27:48 浏览:461
雅诗兰黛化妆品集团 发布:2021-06-06 09:27:01 浏览:495
雅诗兰黛产化妆品图片及价格 发布:2021-06-06 09:27:00 浏览:320
绿色的连衣裙搭什么鞋子好看吗 发布:2021-06-06 09:26:39 浏览:206
美国红酒勋章 发布:2021-06-06 09:26:03 浏览:472
雅诗兰黛产化妆品图片 发布:2021-06-06 09:25:57 浏览:171